close
在鋼鍊中,一開始所顯現出來的「等價交換」都是非常直接的「利益」產生,比如說收音機壞了,因此利用鍊金術將收音機的「量」重新結構,然後獲得原本的收音機,但是並沒有解釋到收音機的「質」是利用什麼交換而來的,因此最後的霍恩海姆才告訴觀眾真正的答案,在鍊金術的世界中,鍊金術的使用都必須藉由另一個世界的生命消逝來補足不足的質量。再以收音機為例,收音機的製作並不是靠著鐵片和螺絲釘就可以製作完成的,勢必還要靠勞力和專業才能夠製成。


51集最後,豆子用他和阿爾四年來的點點滴滴來換得了自己的生命留存,並且成功來到另一個世界,而阿爾則是靠著哥哥的犧牲而換得了自己軀體的回復,但是卻也失去了這四年的記憶;可見鋼鍊最後是要告訴觀眾,所謂的「等價交換」並不是純指「物」與「物」的交換,甚至還可能是愛情、友情、記憶等任何較為抽象的存在來完成等價交換(原來tsubasa也搞等價交換)。

表面上的豆子和阿爾靠著了四年的點滴換得了兩個人的軀體和生命,但是事實上豆子並不是只有失去,在這四年中,豆子所獲得不只是生理上的成長,心理的成熟也是這四年旅程以來所帶給他無可替換的禮物。最後,豆子究竟是失去還是獲得?而他在獲得之餘,又失去了什麼?也許在實在的「量」和抽象的「質」上的數度交換後,才是真正地做到了「等價交換」。等價交換有時候是很難認定得失的…阿爾所獲得的四年空白歲月,對他而言並非是一般大眾的「得」,如果阿爾能夠選擇,我認為他絕對不會選擇失去哥哥來換取十歲的身軀;從阿爾當時的想法作為來看,甚至情願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得哥哥的復活,可見對於阿爾來說,取回身體或者是不在意料之中的變回十歲模樣,都不是他所渴望的結果。因此,這段四年意外的生命長度,究竟是「得」是「失」都很難判定。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,阿爾得到了第二個「四年」來鑽研鍊金術,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「得」。

其實我認為在鋼鍊中很容易被「等價交換」四個字所侷限住了。「等價交換」對鍊金術世界中的人們來說太像天經地義的法則了,因此才會在「得失」方面汲汲追求,耗費腦力想知道等價交換的真理;在做任何事情之時考慮著等價交換後的答案,獲得答案後不如己心又大失所望質疑等價交換的真實性。只是,等價交換並不是用眼前的一切就可以判定「等價」。

即使是愛情,在受盡傷痕後,一定會有所獲得,只是問題在於這點的獲得能不能被自己吸收擁有。情愛這種東西太虛幻,要拿來驗證等價交換雖然很抽象,但是卻也冥冥之中確實遵守到了吧。

「等價交換」映證於宗教中,就等於佛教的「報」(這就叫,殊途同歸嗎?),以佛教的觀點來看或許比較容易接受。總是不是不報,時候未到嘛,無論是善報、惡報,總歸來講都是「等價交換」。

上帝關了一扇門,但是開啟了另外一扇窗。「等價交換」的觀點,在西方宗教中也是一樣的。

「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有意義的」,我在想,或許製作組是想要突顯這點吧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ho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